一路驱车穿行在汴河两岸、宿州市埇桥区的乡村公路上,
两旁树木葱茏,芳草青碧
,
鸟语花香,向窗外张望
,
厂房林立,店铺兴旺
,
一排排蓝墙红顶,白墙红瓦
,
独门独院的农村小洋楼整齐排列,老人妇女正在休闲娱乐的广场上表演着节目
,
跳着广场舞……
三年来
,
埇桥区将脱贫攻坚任务列为“一号工程”,制定了上百项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
。
在实践中,建设完善了脱贫攻坚“项目库”
,
“产业扶贫,项目扶贫
,
就业扶贫,电商扶贫
,
保障扶贫,资金扶贫
,
托管扶贫”七项得力措施扎实推进脱贫攻坚。
产业扶贫乐农民
“今年俺种的200亩反季节有机瓜菜
,
上半年平均每亩收入六七千元,100余万元已经装进了腰包
,
我帮扶的10名困难农民,每月工资2000元
,
上半年每人工资收入12000元,此外他们的土地流转给我
,
每亩还收入1000元的租地费,仅工资一样收入
,
他们上半年就脱贫致富。 ”埇桥区蔬菜状元黄爱英说
。
“推进脱贫攻坚
,
产业扶贫是主导措施,埇桥瞄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群体
,
与种植业结构调整“一村一品”战略结合,大力推进土地流转
,
实施“产业+合作社”“产业+家庭农场”“产业+种植大户”,发展市场潜力大
,
后劲足,前景好的产品
,
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,只要你愿干
,
能干的,都有进钱项
,
当年就脱贫。”副区长魏启宏介绍说
。
目前,埇桥区已流转土地百万亩
,
8万多农民成了产业工人,已有4万多个贫困户依靠产业扶贫走上了致富路
。
就业扶贫不出村
“工厂建在家门口
,
打工种地两不误,工资比外不少拿
,
还能孝老看着娃。 ”这是顺河乡鹤山村农民赵影侠时常唱着的幸福小调
,
唱出了心声和喜悦。赵影霞娘俩给扶贫干部介绍
,
在东大木业集团打工,由于她娘俩心灵手巧
,
基本工资加多劳多得,每人每月工资小4000元
,
原先爱人有病,老公公多病
,
婆婆瘫痪卧床,欠的到处是账
,
自从她俩进厂打工3年,账还完了
,
还在汴河街道汴北人家小区买了一套房子。
埇桥区是全国劳务输出大区
,
近几年来,大力开展筑巢引凤
,
全民创业,返乡创业
,
大办“扶贫工厂”“扶贫车间”,目前全区已发展 3000多工商企业
,
10多万农民就近走进工厂车间,农村的剩余劳力
,
村里的留守老人、妇女等实现了“足不出村”稳定增收。
托管扶贫真省心
“俺把20多亩地交给了张亚洲明星植保队
,
该种他给种,该管他给管
,
该收他给收,俺每亩地交占机收机种和管理费
,
一心无二挂的在外打工等庄稼熟了,俺再来家收粮食卖粮食
。
”当地村民表示,土地托管
,
真省心、省事。
“托管扶贫
,
将土地交给专业合作社,解决了无劳力、无机械、无技术、暂无资金的贫困户可以不沾地边
,
就能获得粮食、经济作物的收入和丰厚的劳务收入。目前全区已有20万户农民实行了土地托管
。
”农业专家、区农委副主任王晓光说。
保障扶贫解忧愁
“要不是新农合报一部分
,
大病救助解决一部分,俺这病真看不起……”在宿州市鸿正服装服饰有限公司上班的符离农民陈静得了乳腺癌
。
她做梦都没想到一次报销,二次救助
,
基本上她不要花多少钱了。
“打好组合拳
,
唱好合奏曲。扶贫措施千百万条
,
最低保障,政府要为贫困户兜底
,
让贫困户上得起学,看得起病
,
有房住,有饭吃
,
有衣穿,老有所养
,
筑牢脱贫攻坚最后一道线。 ”宿州市委常委、埇桥区委书记王启荣一再要求
。
“近年来
,
动员能人返乡创业,大办工商企业项目
,
让近10万农民在家门口上岗就业。此外
,
该区还大力开展电商扶贫,200多个电商覆盖36个乡镇街道
,
5万多贫困农民网上做买卖,鼠标一点
,
不出村居就脱贫致富。今年上 半 年 全 区 投 入 扶 贫 资 金60849.44万元
,
下发到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、加工、运输业等。”区长张建军说
。